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DT-行旅台灣-Logo

:::

白米景觀橋

發布日期:
白米甕台9線106k+500-106k+700,共4張照片
白米甕台9線106k+500-106k+700
白米甕台9線106k+500-106k+700
白米甕台9線106k+500-106k+700

4張照片 相簿瀏覽人次:49

簡介

路段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跨越蘇澳溪的「白米景觀橋 」,是台灣第一座波形鋼腹鈑脊背橋,遊客開車行經這座橋樑時,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地的舊地名「白米甕」,試圖將在地人文元素融入剛硬冰冷的大型公共建設。

白米甕台9線106k+500-106k+700,共4張照片

秘境傳說

「白米」等於「木屐」,木屐咖咖聲,響徹在人口不足千人的白米社區,這已經是過去的印象。「白米木屐館」,當時還真的像跟團似的快速走進木屐館,蜻蜓點水似的參加導覽解說,看一點、聽一下,再體驗一下,買了三款三雙木屐回家,現在也只記得木屐。仔細想想, 白米木屐村、白米木屐館,怎麼說,都是在說白米社區。那為何是和木屐有關係呢?

在日據時期,白米甕的森林盛產製作木屐的樹材-江某樹(現在的白米社區),因而逐漸發展出木屐產業,成為台灣木屐的重要供應地,被人稱為「木屐巢」。對木屐與白米社區的關係,總算稍微了解了。而白米甕的名稱,從山上眺望鳥瞰白米社區,白米溪畔,白石磊磊,前清駐營守軍張家驥,遠視白米社區三面高山盆地圍繞著如甕形般,稱之「白米甕」。

基本資料

點選地圖上方[顯示詳細地圖]可另開新視窗連結至google map進行路線規劃。

逐三小時天氣預報

相關推薦

LINE_ALBUM_113景觀隙地完成_241023_2

東澳海灣

民國109年1月6日,蘇花改全線通車,主要運具轉移至蘇花改,舊蘇花公路改編定為台9丁線,交通流量大幅降低,經運用科技於103年、109年辦理二期蘇花公路易致災路段調查評估,並據以辦理邊坡補強保護工程,已大幅提升蘇花公路抗災能力,轉型為觀光與慢活為主的太平洋國家景觀道路。 石材現地運用:石材不外購,採用蘇花公路沿線坍方、落石及工程剩餘土石,回收再利用來表現地質特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