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DT-行旅台灣-Logo

:::

消失的草魚潭:尋找大山豬

發布日期:
草魚潭剛好是台14線40公里處,設有全國第一隻幸福公鹿公仔,取其一世是你諧音
大山豬石,隱身的山豬示意圖
草魚潭與山河美景
壯闊的南港溪可以在草魚潭一覽無遺
與地方產業結合的水鹿造形意象石頭藝術

6張照片 相簿瀏覽人次:848

簡介

位於南投縣國姓鄉育樂隧道順樁出口的路肩隙地,經過公路局、台電公司、社區與當地小學師生共同改造後,原本雜草叢生之地變成新的景觀營造亮點,重新為用路人打開視野,成為自行車及重機騎士停佇休憩的秘密景點。

草魚潭剛好是台14線40公里處,設有全國第一隻幸福公鹿公仔,取其一世是你諧音

秘境傳說

「草魚潭」的地名由來,源自育樂隧道旁的南港溪激流沖刷出的曲彎及深潭,昔日深潭裡有許多野生草魚,當時草魚浮出水面呈波光粼粼景象,故稱為草魚潭。由於台14線中潭公路開闢須挖掘山壁,致水潭填滿失去原貌,草魚潭因而消失,現今只可憑弔追憶。 為了重現草魚潭的風貌及意象,公路局將石頭磨製成草魚形狀,並與育樂國小學生共同進行彩繪,放置於公園造景中,讓學生們了解草魚潭命名的由來,播下地方傳承的種子,共同營造一個寓教於樂、認識鄉土的休憩空間。

往舊台14線方向望去,在溪谷中有顆巨大的岩石,因其形貌像一隻張開口的山豬,故被當地人稱為「大山豬」,請發揮您的想像力,找到大山豬活潑的神韻吧!公園中還有各種小巧思,等著您來發掘。

基本資料

點選地圖上方[顯示詳細地圖]可另開新視窗連結至google map進行路線規劃。
  • 主題公路名稱

    國姓~山城探路 雲水悠然

  • 里程樁號

    台14線  40k

  • 建議停留時間

    30分鐘

  • 服務設施

    • 停車場
    • 加油站
    • 單車驛站
    • 觀景台
    • 休憩區
    • 公車站
    • 步道

逐三小時天氣預報

相關推薦

專訪石川石玩藝陳老闆

台14有藝思:藝術大道

畢卡索曾言:「藝術能拂去心靈的塵埃。」臺灣藝術大道的構想與宗旨在結合中潭公路沿線地域之自然景觀、藝術人文與農特產業,期能發展塑造成為臺灣獨一無二的藝術大道,兼具山川特色和藝術品味的觀光熱點。

國姓五穀宮為每年舉辦鹿神祭的廟宇

鹿神祭:3月來國姓𨑨迌看鬧熱

國姓為臺灣水鹿的故鄉,盛產鹿茸,因而有「鹿神祭」的傳統,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每年2~3月開始收成鹿茸,亦是鹿神祭熱鬧登場的季節。

螢光蕈在夜裡發出綠色螢光,像水母又像檯燈

夜之精靈:守護純淨的螢光蕈

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竹林裡,在暗夜中發出神秘的光芒,定睛一看,這個光芒不是螢火蟲,倒像一個一個螢光的水母,也像點點星光,這是非常罕見的螢光蕈。特別是雨後蕈菇更是繁盛,在夜裡形成一片螢光地毯。

雲霧籠罩著南港溪,猶如仙境

南港溪曲流地形

南港溪溪谷河道狹窄,水流多變,有短瀑、激流、淺潭,經年累月向下沖刷切割,造就美麗的奇岩巨石。經數個大曲流後,流經大石股、清德,於柑子林會合北港溪成烏溪。

育樂國小的校舍造形據說採大鵬展翅的意象

磅康頂的國小:育樂國小偷個閒

育樂國小位於育樂隧道上方,故稱為磅康頂的國小(隧道上的國小)。

搶成功活動相片,陸船團隊競賽,就像陸上龍舟賽

搶成功:11月來國姓𨑨迌看鬧熱

「搶成功」,為南投國姓客庄的年度盛事,象徵著國姓鄉的地方能量及鄉民的凝聚力,是「客庄12大節慶」之一。

大石村的光影候車亭與遠方的九份二山

九份二山:生生不息

九份二山,最早在日治時代地圖已有紀錄,直到921地震後引發探勘熱潮。其位於臺灣南投縣中寮鄉與國姓鄉交界處,為南港溪支流韭菜湖溪與貓羅溪支流平林溪的分水嶺,峰頂海拔1,178公尺,為臺灣小百岳之一。

斗山吊橋與國道六號交織在南港溪上

斗山吊橋:感受風與河的協奏曲

斗山吊橋是國姓鄉少數僅存的吊橋之一,位置在主要幹道台14線旁,不僅對大石村的居民來說是重要的進出橋梁,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觀光用途,長120公尺的吊橋跨越烏溪,是國姓鄉最長的吊橋。

從大石橋舊橋面可以看見南港溪流裡有兩顆大石在河道中相望成趣

大石橋:古往今來、見證發展

橋下川流不息的南港溪見證著台14線、國道6號的興築與國姓鄉的發展,現在大石橋旁的隙地經過整理和當地藝術家的參與,形成一個舒適精緻的公園綠地。

近拍梅花砌石牆工法,以一顆石頭為中心包圍五至七顆圓石,相互包疊

平凡中的不平凡-梅花砌石牆

長度約達250公尺,三、四層堆疊的「梅花砌石生態工法」擋土牆,自然地融入群山與南港溪美景之中,值得您深入了解這個看似平凡的不平凡。

成熟的桃實百日青果實,鮮紅飽滿,像米老鼠一樣可愛

世界級的稀有植物-桃實百日青

桃實百日青係臺灣特有種,分布於臺灣中部的低海拔闊葉林中,在北山坑、蓮華池及日月潭等地可見。因生育地遭破壞及族群遭挖採,數量持續下降,生存備受威脅。經評估列屬「瀕臨絕滅」級稀有植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