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DT-行旅台灣-Logo

:::

公埔遺址

發布日期:
公埔遺址
公埔遺址解說牌
公埔遺址園區一景

3張照片 相簿瀏覽人次:0

簡介

公埔遺址在1930 年由日本的研究學者鹿野忠雄所發現,所以用當時的舊稱「公埔」命名,現為國家三級古蹟。位在海岸山脈西側前緣的小山丘坪,可能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遺址聳立的石壁推測為歷經三千年木造建築結構腐朽後,所殘存的遺跡,為目前臺灣已知最大的石壁遺跡。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富里鄉境內同時存在著兩批不同文化的人類,一批是來自東海岸的麒麟文化人,另外一批則是來自臺東平原一帶的卑南文化人,先後來到富里鄉境內定居,留下了十分豐富的遺址與器物。從考古學的新發現,富里鄉可能是東部史前文化一個很重要的人類根據地,同時是麒麟文化與卑南文化人互相學習彼此文化智慧的樞鈕。公埔遺址位於山丘上,視野極佳,前方縱谷區洽為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最近之處,稻田阡陌之間,火車行駛其間,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景色,黃昏時刻在園區內涼亭休憩賞景,不亦樂乎。

公埔遺址

秘境傳說

當時族人居住在縱谷平原秀姑巒溪流域旁的河階緩坡或隆起之台地上,過著農耕與狩獵的生活型態。他們採集自秀姑巒溪河谷的砂岩加工打剝製成石鋤與石斧,採集板岩磨製箭簇,或是以片岩質地的千枚岩製成石杵搗磨穀物。

基本資料

點選地圖上方[顯示詳細地圖]可另開新視窗連結至google map進行路線規劃。
  • 里程樁號

    台9線  297K+100

  • 建議停留時間

    30分鐘

逐三小時天氣預報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