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崙綠能示範場域
簡介
♲沙崙綠能示範場域廣場3座常設型藝術作品:太陽能樹、太陽的果實、風之使者
♲太陽能樹:
由3條樹徑代表經濟、環境及教育和一個樹冠舖設了156片太陽能板組成。
每日於日落後進行燈光秀(亮燈時間18:30~21:30)
♲太陽的果實:(創作者:2021許宗傑)
採與太陽能樹相同的圓鋼構與太陽能板作為作品媒材以彰顯基地特性,作品在經由池水的鏡映後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球形,就像是由身後的太陽能樹所掉落下來的果實。
♲風之使者:(創作者:2021許宗傑)
由消失的物種梅花鹿重現於台灣嘉南平原的土地上來闡述文明與科技發展的結果應該是讓環境回到自然生息的理想境界,以風力發電機來象徵鹿角造型並傳遞綠能對於環境發展的使命。

秘境傳說
《喚醒北迴歸線以南的環境能量,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本文轉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在北迴歸線以南,陽光呈現了和北迴歸線以北截然不同的個性,它閃耀、熾熱、充滿能量,這也是中華民國經濟部能源局選擇在台南沙崙高鐵特定區興建「綠能示範場域」的最主要考量,「綠能示範場域」包含了研究、測試、育成、民眾教育、住宿等功能。基地的長軸和正南呈約230度角,整個建築量體配置是由太陽軌跡及基地風場所形塑。
基地長向350公尺,短向220公尺,西側有高鐵軌道,高鐵的震動對研究設施有潛在的影響,亦為了減低人為開發維持基地生態多樣性,將研究設施等量體集中配置在東側。為維持基地土方平衡地下僅施作筏基層,開挖後土壤再利用作景觀及屋頂覆土使用,以綠化景觀及屋頂取代硬鋪面材料緩解熱輻射。
基地主要開放空間配置在西側和西南側,除了最適合作為再生能源-太陽能板的設置,也成為全區生物多樣性的核心。乾燥、土壤透水性高的沙崙產業專用區過去是農場,目前還有一些旱田,種植鳳梨等耐旱作物。
全區缺乏大規模的水體,生物多樣性不高,透過建築物筏基層雨水回收的設置,可讓設置在西側和西南側開放空間的生態池全年有水,吸引鳥類、兩棲類及魚類。師法大自然生生不息,以植物行光合作用的循環概念設計一太陽能樹作為園區地標,吸引人群走出戶外與自然親近,強調自然生活與綠能科技結合的可能。
鄰近生態池畔則由藝術家許宗傑所創作的風之使者-兩頭梅花鹿和一顆松菓,伴隨光之樹,為科技和土地書寫出詩意的關係。
《透過微風場降低熱島效應》
基地夏季盛行風向是南風,所以基地的中心部留有南北走向的風道,透過微風場降低熱島效應,同時提供公眾舒適的步行穿越都市空間。
《雙層建築外殼,冲孔板調節熱幅射》
陽光帶給萬物生長所需的能量,在這基地上,一百萬瓦的太陽能板能夠盡情發揮其效能,但過多的熱幅射卻會對生命造成壓抑和傷害,建築外殼由冲孔鋁板呈現的浮雲圖案可調節進入室內的熱幅射,同時也歌頌大自然透過水循環調節太陽熱幅射的精妙安排。
基本資料
-
主題公路名稱
-
里程樁號
台39線 13K+900
-
建議停留時間
20分
-
服務設施
停車場
公車站
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