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DT-行旅台灣-Logo

:::

市定古蹟嘉南大圳曾文溪渡槽橋

發布日期:
嘉南大圳平面圖-資料來源-吳明韞1998-嘉南大圳建設工程簡介
曾文溪喥槽橋位置圖-資料來源-臺南州橋梁架設費資金借入許可案-指令第七一六六號
曾文溪水人橋水樋-資料來源-吳明韞1998嘉南大圳建設工程簡介
曾文溪渡槽橋2016現況-資料來源-林光浩攝

4張照片 相簿瀏覽人次:0

簡介

嘉南大圳渡水過河的重要設施
嘉南大圳動工百年,渡槽橋見證嘉南大圳百年來奇蹟並兼具跨時代任務。渡槽橋,又稱人水橋,功能為運送水跨越溪流,是嘉南大圳重要的水利設施之一。
嘉南大圳的興築,讓嘉南平原得以充分灌溉,是台灣最重要,也最成功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嘉南大圳整體工程中,除了為民眾所熟知的烏山頭水庫,還有跨越河道、溪溝、圳溝和道路的渡槽橋,其中的曾文溪渡槽橋曾是跨越曾文溪的主要交通橋樑,兼具交通及水利的功能,「曾文溪渡槽橋」現址位於臺南市省道臺1線曾文溪橋旁,其面積約1239.5㎡,橋面長約339.9m,橋寬約3.03m,主管機關為臺南市政府,於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5月21日由臺南市政府公告為直轄市古蹟。其興建年代約昭和4年(西元1929年),為嘉南大圳工程一部份。

嘉南大圳平面圖-資料來源-吳明韞1998-嘉南大圳建設工程簡介

秘境傳說

嘉南平原土地廣闊且平坦,非常適合農業發展,但其雨量集中夏季,而清代在此地水利建設埤多圳少,且其平均溫度高,埤塘集水有限,使其土地灌溉功能不佳,田地多半為旱田,對農業生產影響甚大。
臺灣總督府治台後,以米、糖做為臺灣產業的主要作物,這兩者均需要強化灌溉工程,故其先調查清代舊有埤圳,並將部分改為公共埤圳,後於明治41年(西元1908年)頒佈「官設埤圳規則」,著手興建桃園大圳等地工程。
渡槽橋橋樑長度,總長約339.9公尺,為7座渡槽橋中最長一座。昭和3年(西元1928年)3月17日主結構構築完成,進行通水測試,測試後,開始鋪設鋼筋混凝土橋面,於隔年(西元1929年)4月13日施工完成,也是上層行人車,下層行水流,功能變為複合性質的「人水共用橋」,與官田溪渡槽橋及渡頭溪渡槽橋同為縱貫道路上重要的橋樑。

基本資料

點選地圖上方[顯示詳細地圖]可另開新視窗連結至google map進行路線規劃。
  • 里程樁號

    台1線  310K+600

  • 建議停留時間

    30分鐘

  • 服務設施

    • 停車場
    • 涼亭
    • 單車驛站
    • 觀景台
    • 步道

逐三小時天氣預報

回頁首